<small id="1d77l"></small>
    1. <kbd id="1d77l"></kbd>

        <output id="1d77l"><nobr id="1d77l"></nobr></output>
        當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工農家園 > 農民關注

        劉老石:鄉村文化重建的路徑選擇

        2024-03-25 08:27:44  來源: 梁漱溟鄉建中心   作者:劉老石
        點擊:    評論: (查看) 字體: / /

          以往,許多人認為農村貧困是因為物質條件太差了,所以扶貧都是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這種被稱作“輸血”的扶貧措施非但沒能使貧困地區富裕起來,相反卻滋生出“等靠要”的懶漢風氣,一些地方更是越扶越貧。后來扶貧方式逐漸轉變,變成修路、送技術、送文化,這種方式被稱為“造血”式。但最后“血”造出來了——路有了,農技推廣站有了,文化站建立了,卻仍未獲得預期效果。

          另外一些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為什么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反而不如資源稟賦差的地區發展快?有些地區經濟發展了,各種社會問題為何仍得不到有效解決?

        圖片

          農村衰敗的文化考量

          農村的現實讓我們意識到:農村在物質貧困的同時,更為根本的是精神貧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盡管生產能力和物質狀況都比較差,但是農民能戰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難,改造農田,興修道路和水利工程;他們主動參與基層政府的管理工作,組織起來,改善社會,活躍生活,把自己看作是鄉村的主人。但是今天,各種狀況改善了,外來支持也有了更大可能,但是農民卻變得無所作為了。我們不禁要問:農民的創造精神哪里去了?為什么物質條件好了,農民反而沒有了干勁?

          實際上,市場經濟造成了小農經濟的無法自信,基層政權又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農民素質需要提高等都是其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農村的非組織化。目前農村缺少必要的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處于松散狀態的農戶依靠個人力量無法克服自然困難,也無法應對市場的挑戰和來自其他方面的利益侵害,必然造成自信心喪失。所以,農民精神貧困的根源是農民沒有自己的組織,失去了群體關愛。同時,提倡個體奮斗、主張個性和人際疏離的城市文化流入農村,對農村文化的沖擊加倍了農民的精神貧困。

          農村文化重建從農民組織化開始

          中國一句老話:扶人先扶志。對農民的幫助必須從精神扶助開始,創造成一種真正鼓勵農民精神成長的文化來。

          農民的精神成長只能依靠農民自己,依靠農民自身組織的成長。這涉及兩個層面:一是要使作為個體的農民煥發斗志,燃起信心;二是要讓農民組織起來,增強戰勝困難的能力和信心。因此,要從農民教育運動和農民組織化兩方面著手,依靠教育讓農民獲得精神上的成長,加強以文化教育為核心,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為其成長打造平臺。

          農民的精神振作更離不開農民的組織化。農民的精神存在并表現于農村的各個層面,文藝演出隊、歌聲口號、集體秧歌、讀書看報等集體性活動里面就蘊藏著巨大的力量,農民的精神崛起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所以,今天的文化重建已經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第一, 它具有獨特的動員作用。今天的農村,農民們很難聚在一起開會或者商量集體的事,大家對集體的事顯得漠不關心。但一說有文藝演出,大家都會聚攏來,而且積極地參與組織和管理。在新開辟的實驗點,我們的工作思路往往是:建起一支農民文藝演出隊,演出隊的定位不是文藝精英團隊,而是大眾參與的文化娛樂團體。

          第二,它能化解矛盾,促進社區和諧。村民在村社生活中形成的矛盾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化解,有些村里不同宗派、不同姓氏之間很難溝通交流。而文化娛樂活動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空間,不同姓氏甚至不同信念的人在一起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增進相互了解,從而化解矛盾。

          農村是熟人社會,傳統的社區依靠熟人關系構成道德社會,是農村社區存在的基礎。農村公共空間(公共活動和文化活動)的喪失,將導致道德、信念的作用隨之喪失,進而使社區存在的基礎喪失。因此,村社如果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維護社區的正義和親情觀念的民意基礎也將不復存在。

          第三,精神文化生活和經濟組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文化的匱乏使得農村變得難以協作,即使合作,更多情況下也只是一個簡單的利益聯盟,彼此之間很難有真正的信任,共同體隨時都有解散、垮掉的可能。

          在建立合作組織過程中,不斷有農民問我們,搞合作社又不是搞公益組織,我們搞文藝隊干什么?后來農民自己找到了答案:文藝隊和合作社互為補充。合作社借助文藝隊給自己提高影響,增強凝聚力;而文藝隊則可以借助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持續發展。像合作社這樣的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作為基礎的組織,雖然可以在現有的農村村社建立起來,其基礎卻相當脆弱,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信任和道德教育,只靠金錢和利益維系,用不了多久就會垮掉。合作社需要形成一種文化紐帶。

          第四,可以創造公共空間。用街頭劇、快板、歌曲、戲曲等形式達到教育目的,把法律政策、道德風尚、表揚批評等溶于這些鮮活的表達形式中,農民才會高高興興地接受。同時,這種娛樂也造成了一種公共空間,并進一步形成了公眾輿論。輿論空間的形成,是農村社區形成的真正開始。

          第五,文化重建是社區再造的一部分,是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村單調的生活不僅產生了各種畸形文化方式,使得宗教盛行、賭博泛濫;同時,也使農村原本順暢的人際關系冷漠。

          目前,村民最大的樂趣是到鄰居家串門,聊天,簡單而又單調。拿農民的話說,是“二十多年沒有笑過”。并不是農民不喜歡文藝活動,不想參與文藝活動,很多老人都能仔細回憶起20年前村里的秧歌和文藝演出。我們組織大學生支農,一場簡單的演出就能吸引很多村民,可見農村精神文化的匱乏,也可看出農民的渴望。其他如秧歌隊、象棋協會、讀書協會、夜校等都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

          文化重建的成本分析

          文化活動同樣面臨著成本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文化的成本是什么,究竟有多大。

          其實文化的成本主要不是經濟上的,我們做個計算就會得知。一般而言,一個秧歌隊,如果是表演性的,一套衣服是20元左右,綢帶30元左右,一般50人的隊伍,1500元就可以了,再加上平日的花費,大約共2000元。也就是說一個正規的秧歌隊2000元的籌建經費就可以了。但一般秧歌隊不是表演層次的,那么每個人只需要一條腰間綢帶就足夠了,這些村民自己就可以解決,花費很少。

          如果是腰鼓隊,每個腰鼓25元,一般20人的隊伍,900元就可以了?;ㄙM比較大的是請老師的錢,每天食宿20元,一般要兩周,就是300元??偣?500元。

          一般的學習活動花費就比較少了,有一些適用的圖書就可以了。學習需要花費較大的反而是時間成本(主要指農閑時間)和組織成本。

          文化活動需要經濟上的投入,但投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是不是農民無法承受這個經濟上的投入呢?事實上,農民對文藝活動的投入幾乎沒有任何異議。關鍵是組織成本。尤其是開始籌建時,要花費較多時間、精力做動員。當然,文化活動畢竟還是需要一些經濟投入的,農村的文化活動若要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就要有資金上的可持續保障。

          一般來說,可以讓文藝隊同時從事經濟活動,把公益活動和經濟活動結合起來。比如,節假日和農閑時間,就可以把文藝隊帶出去,搞些經濟活動,一方面可以給文藝隊增加些積累,另一方面可以給參與文藝活動的人增加些收入。文藝組織也可以和經濟組織結合起來,用文藝組織給經濟組織壯大聲勢,進行宣傳;同時用經濟活動的收益來貼補文化活動的開支。也可以考慮向村里的有錢人或者全體村民募捐。

          總之,在外在支持很小,基層政府又很難給予支持的情況下讓一個成規模的文藝組織成活壯大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應該考慮從簡從小,開始時不能盲目求大。從社區的實際需要出發,從較小的規模開始,和社區同步發展才是農村社區文化的正途。

         ?。ㄔd:中國鄉村發現第七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項目負責人)

        「 支持紅色網站!」

        紅歌會網 SZHGH.COM

        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
        您的打賞將用于紅歌會網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傳播正能量,促進公平正義!

        相關文章
        日韩 熟女 自拍,国产日韩亚洲欧美天堂,国内自拍日韩高清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