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向法院起訴作家莫言,指控其在作品中“涉嫌抹黑英雄先烈”“涉嫌美化侵華日軍”,并且將此事拿到網上炒作,獲約萬人投票支持。這件事就是一場個別人用“打莫言”自我炒作的鬧劇,該起訴能不能被正式立案都很難講,更不用說得到起訴人希望的結果了。
▲關于“起訴莫言”,博主發起的投票中有近萬人表達了“支持”。
然而,為什么那名起訴者想出了這樣的歪招,而且在他發起的投票中壓倒性意見是支持他起訴的?這僅僅是因為我們的互聯網“很多元”,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都受到了某種包容嗎?
事情大概沒那么簡單。起訴者是瞄上了互聯網上的民粹資源,覺得這樣找莫言的麻煩,給他扣“侮辱先烈”的帽子“很安全”,別管收益多少,都能“只賺不賠”,所以他這樣干了。
如今互聯網上激進的東西不少,發出者為了自我安全,打出“愛國”“正能量”的旗號,在我們社會豐富多彩的現實中不斷掃描,抓一個又一個可以找茬批斗的人與事情,“宰活魚”,逐漸形成了一種破壞社會和諧與多元的戾氣。像莫言的這個起訴者,完全是在扣帽子,斷章取義,他這么干雖然一時傷害不了莫言,但這件事在又一次打開互聯網上惡意構陷的邊界和想象空間。一些人會認為,只要舉起“政治正確”的旗號,干啥都沒問題,他們也因此成了“寧左勿右”的網上示范者。
▲2012年10月11日,莫言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圖為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
我們恐怕要對“正能量”做一番厘清,它不應是現在一些人默認的狹小含義,而應包含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積極因素。通過在國內創作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引領者之一,他也是幫著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文化溝通者之一。
那名起訴者所代表的網上輿論風向非常值得警惕。他們熱衷于搞對立,以此吸引眼球,刷流量和存在感。他們在網上很活躍,形成了對“政治不正確”的某種定義權。專家們怕他們,變得說話謹慎,地方政府對他們的聲音也很在意。這些聲音絕非我們社會的主流態度,但是在社交媒體上它們扎堆,彼此呼應,由于很多理性聲音沉默了,它們更顯突出,動輒以“民意”自居。
▲起訴莫言的博主發的相關內容。
客觀說,那些聲音已經對我們社會的現實產生了負面影響,網上的這種戾氣增加了一個從官到民都要謹慎小心、防止“出事”的重要理由。現在各地都很重視輿情,那些激進的聲音稍一匯合,往往就會讓涉事地方和機構非常緊張。因為那些聲音常常不光是就事論事的批評,而會同時扣政治帽子,或者存在事情“政治化”的嚴重風險。難怪誰粘上了都覺得“受不了”。
老胡認為,這些情況顯然不利于營造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不利于形成憲法秩序下匹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寬松氛圍,所以必要的改變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