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歌會網編者按】繼去年末首批51個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并迅速頒發生產經營許可證后,第二批30個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也在近日通過初審。轉基因問題再次引發關注。紅歌會網特轉載年初的評論文章,期望引起廣大網友對目前轉基因產業化“狂飆突進”的事態進行思考。并不代表紅歌會網同意文中所有觀點。
2024年,轉基因大豆玉米向我們的餐桌又前進了一步。(>>>轉基因商業化急不可耐!轉基因玉米、大豆短期連續通過審定)
可能很多人直覺上認為,我們早已被轉基因食品包圍。實際上,轉基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非常有限,也就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當然,如果算上間接接觸,如吃轉基因大豆、玉米長大的豬,用轉基因大豆榨的油,那原則上我們是避無可避的。
在前不久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記者提問“轉基因大豆玉米種植是否已開放”的問題,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2023年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試點范圍已經擴大至5個省區20個縣,包括河北、內蒙古、吉林、四川、云南,并在甘肅安排制種。
同時,潘文博還介紹到,近期農業農村部審定通過了部分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并向26家企業發放了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
翻譯一下,就是還沒完全開放,但已經在推進了。
種種信號都在表明,國家推進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的步伐有所提速。
2009年,原農業部發放了三個水稻、玉米轉基因育種安全證書,但此后由于種種原因,產業化進程陷入10年停滯。
直到2019年,農業農村部再次開始頒發轉基因大豆、玉米的安全證書,此后每年以2、3次的頻率頒發。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并開啟產業化試點。
而在2023年,國家直接按下加速鍵,并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為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敲下一記重音。
為什么如此堅定推進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普通人離轉基因食品還有多遠?
一
其實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的產業化比我們想象中迅猛得多。
且不說在灰色地帶,最近幾年轉基因玉米違規種植的事情屢屢被媒體曝光。
來源:科技日報
陽光下的,拿到合法“身份證”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種植范圍也越來越大了。
咱們可以先看看1月18日公布的最新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轉基因玉米、轉基因大豆不少品種的有效區域都從局部擴展到全國范圍,還有一些新的申報單位獲得了首次發放,并且有效區域也是全國范圍。
而在此前的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中,這種趨勢也同樣很明顯:像大北農旗下的耐除草劑玉米DBN9858首次獲得安全證書時,有效區域僅為北方春玉米區;到當年第二次公布批準清單時,有效區域就進一步擴大至黃淮海夏玉米區、南方玉米區、西南玉米區、西北玉米區。
還有咱們之前提到的26家企業獲得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其實就發生在一個月前,也就是2023年12月底。
而且這比獲得安全證書還要重磅,因為這是種子企業面向市場銷售轉基因種子的差不多最后一道政策關卡。
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轉基因品種在獲得生物安全證書后,通過品種審定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就可以進入商業化生產應用。
另外,浙江大學轉基因玉米研發團隊負責人沈志成還在采訪中提到,商業化一旦放開,一般來說,會有3~4年的推廣期,預計5~6年以后,轉基因玉米的市場占有率就能達到90%以上,這也是國際上的經驗。
類似的預測還有中信證券研報,他們認為我國轉基因玉米滲透率提升速度將明顯快于海外,預計轉基因放開五年后(即2028年),我國轉基因玉米滲透率將達到90%。
為什么轉基因大豆、玉米的擴散速度如此之快?
農民種植作物是為了逐利,食品工程博士崔凱在一次演講中就提到,轉基因大豆成本低、產量高,抗病能力強,這就是品種的優勢:
對此我曾經做過調查:被違規種植的是一種抗蟲玉米,通過減少蟲害,使產量增加10%~20%,同時減少農藥成本和人工成本,每公頃玉米可以讓農民增收2000元。不要小瞧2000元,對于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0元的農民,2000元不是個小數字。
今天,很多朋友都沒有體驗過鋤禾日當午的艱辛,也不了解我國有1/3的農民曾遭遇過不同程度的農藥中毒。今天我國還有6億農民,他們很不容易,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所以,一旦障礙掃除,轉基因玉米大豆在中國大地上將勢如破竹。
不過也要注意,據沈志成介紹,我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發展路線,是從非食用到間接食用再到食用,即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后才是食用作物。目前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主要用于飼料和加工原料,正處于路線的第二階段。
也就是說,目前轉基因玉米大豆即使產業化,也不是以原貌出現在超市里,而是以植物油或肉蛋奶的形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
但毋庸置疑的是,轉基因大豆玉米商業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遲早會出現在超市里,甚至是我們的餐桌上。
二
輿論場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聲還是大于支持聲的(在美國也是如此),但不可否認,推進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確實存在客觀需要。
國家一直強調糧食安全,并死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有14億人口,世界第一,但人多地少。
隨著物質生活改善,我們不僅要求“吃飽”,還要“吃好”,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肉、蛋、奶的補充。而一直以來,我國生產肉、蛋、奶所需的大豆、玉米極大依賴進口,直到2023年都是如此。
2023年,我國進口大豆量為9941萬噸,比上年增長11.4%,占全部糧食進口量的6成以上。對了,大部分都是轉基因大豆。
如果這些大豆要我們自己來生產,將是8億畝以上耕地的產量。注意,截至2022年底,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是19.14億畝。
而2019年中美貿易戰,更是讓整個中國對于大豆玉米的大量進口更加敏感,畢竟咱們國家大豆玉米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巴西,占我國進口大豆的90%左右,進口玉米的67%左右。
怎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恐怕只有自產自研減少依賴這條路可走。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恰恰是農業農村部開始頒發有關轉基因大豆、玉米的安全證書的時間。
不過,也有支持轉基因的人認為貿易戰只是一個契機,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勢在必行。畢竟早在2009年,轉基因玉米就已經獲得過安全證書,而且還有轉基因大豆品種在獲得國內批準前,就在轉基因大豆市場成熟的阿根廷獲得正式種植許可。
對于支持者來說,現在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其實是在為推進轉基因產業化打前鋒,證明轉基因食品不僅安全還好處多多。
在支持者看來,除了能保障糧食安全和生物安全,轉基因產業化還蘊藏著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試點種植中,轉基因玉米大豆抗蟲耐除草劑性狀表現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轉基因玉米大豆可增產5.6%~11.6%。
而根據北京大學黃季焜教授幾年前的測算(當時預估轉基因玉米順利產業化),以抗蟲轉基因玉米增產11%~13%來計,按一般年份算,抗蟲轉基因玉米可在2025年(即模擬已經大面積推廣種植)讓GPD增加534億元;直接拉動GDP 0.05%,蟲害嚴重年份則增加更多;與此同時,轉基因玉米可減少農藥使用量52%。
總之,“轉基因”不僅不被看作一項可用可不用的技術,還被納入農業的系統性升級軌道里,作為一項提高產業競爭力的策略。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曾向記者介紹道,農作物育種經歷了自然選擇、雜交育種、生物育種,當前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是育種領域的革命性技術,是必須搶占的新領域新賽道。
三
轉基因在支持者來看是天使,但在反對者看來就是魔鬼了,畢竟它與每個要吃飯的人息息相關。
最被質疑的,是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
當前,流傳最廣的當屬“轉基因影響三代”“轉基因食品會致癌”“轉基因引起不孕不育”這些傳聞,還有一些反對轉基因的網絡文章也曾得到熱傳。
官方則主打一個辟謠,比如農業農村部不時就在官網發辟謠信息,澄清轉基因食品、飼料和普通產品具有同等安全性,不會導致人或動物不孕不育。
來源:農業農村部
對于反對者來說,轉基因的安全問題還需要更多時間和事實驗證,就像近視矯正術一樣,但沒有人想讓自己淪為試驗品。
除了安全問題,還有不少反對轉基因的矛頭指向了程序和倫理問題。
2012年,湖南發生了“黃金大米事件”,起因是湯光文等人在沒有經過嚴格倫理審查、也沒有明確告知家長的情況下,將轉基因大米混入當地一所小學的午餐中來做試驗,這再次引起了民眾對轉基因的廣泛質疑和對科學家的不信任。
崔永元這位反轉基因先鋒就曾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盧大儒針對這個問題展開激辯,流傳到網上的視頻僅“愛奇藝”一家視頻網站的點擊量就達到22300多次。
將關于轉基因的爭論推向了白熱化的還有崔永元自費去美國拍攝的轉基因調查紀錄片,他試圖用大量案例說明轉基因食品的危險性,但卻被質疑在科學上不夠嚴謹。
隨著爭議變大,崔永元從質疑轉基因的科學性,轉向質疑轉基因安全評價等方面的監管問題,將焦點對準轉基因濫種問題。
他表示,自己并不反對轉基因研究,而強調“加強管理,是因為轉基因食品有基因漂移、基因擴散、基因污染的風險,為了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一定要加強管理”,還要“加強科普,就是要告訴大家正確的知識,正確的知識就是多樣化的聲音”。
更有平臺組織起了轉基因辯論會,場面都相當激烈:
比如2013年騰訊組織的“公眾為什么不接受轉基因”的研討會,據說當天會場正反方激烈爭辯,場面一度幾近失控;還有2015年中華世紀壇舉辦的轉基因辯論,以聽眾和工作人員的肢體沖突告終。
如此廣泛和持久的爭吵不可能不影響到轉基因產業化進程,甚至被按下了暫停鍵。
“轉基因技術是人類科技史上應用發展最快的技術”,在這項迅猛發展的新技術面前,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無論是從商業,還是從科技,抑或是倫理角度考量,都是正常的。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轉基因也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為普通人,我們很難左右科學,其實我們最卑微的懇求,只是希望信息透明一些,轉基因標識清晰一些,在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食品之間,能有得選,而不是被迫接受。
參考資料:
1. 界面新聞:轉基因玉米大豆加速產業化,這些公司獲得新的入場券
2. 界面新聞:首批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發放,多家上市公司受益
3. 知識分子:中國轉基因糧食作物商業化終獲批,二十年拉鋸得失幾何?
本文原載智庫趨勢,原載時間: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