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房地產業的衰落,我看到了太多的網友評論。有的人心急如焚,有的人幸災樂禍,有的人冷靜客觀,有的人對未來充滿迷茫。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專家們的分析及建言,當然是希望“救市”的,挽救頹敗的房地產經濟。但專家們的發聲,又往往被網民怒懟,其中一種觀點頗具代表性。這種觀點認為,專家們不管出什么主意,都是為資本服務的,為銀行和房地產企業家著想的,而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解決人民的住房難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送給專家兩個字:不信。
專家失去了“公信力”,被稱為“磚家”,這是很可怕的一種現象。群眾對專家的態度,不再是尊敬,而是嘲諷。我觀察到的,專家與群眾的觀點對立,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不管專家說什么,總會有網民“雞蛋里挑骨頭”懟回去。也就是說,從感情上說,專家與人民,已不是魚水關系,甚至演變成了“敵我關系”。有一種觀點說:人民已經覺醒了,不再聽專家們忽悠了,按專家的指揮棒走的時代過去了。
不信專家只信自己的大腦與眼睛,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成為十分流行的事。這從一些自媒體視頻中的吐槽可以看出來。而且懟專家成為一件令網民十分快樂的事,比如那個叫王福重的專家,就被網民罵的沒了人身,成了不說人話的畜生了。
房子降價也沒人買,是因為“人民的覺醒”嗎?我認為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陀^上來說,國家建的房子太多了,供大于求。有的炒房客,買了幾百套房子,急于出手找“接盤俠”,但忽然發現找不到了。而買不起房子的人,不管如何降首付,還是買不起。首付可以湊出來,掏空“六個錢包”,但每月的房貸,是還不起的,這讓人望而卻步;主觀上來說,確實有“人民的覺醒”成分,因為年輕人越來越想清楚了,與其一輩子做“房奴”,還不如不買房,大不了不戀愛、不結婚到頭了,婚姻已成為人生的負擔,而不會給人生帶來快樂,那結婚干什么呢?
網上這樣的段子太多了,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子,這也是一種善良。自己這一輩子受窮,忍忍就算了。就不生孩子,給社會增加負擔了。什么“不孝為三,無后為大”,以后的社會,“絕戶”的會越來越多,國家再怎么鼓勵生孩子也沒用。因為人們的思想變了,現在自私自利的思想已成為主流,我們的教育與文化宣傳,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不必有家國情懷,也不考慮什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考慮的只是自己這一輩子如何度過。當然,上梁不正下梁歪,看看那些沒有利他精神的權貴與“先富者”嘴臉就知道了。
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團體甚至一個國家失去公信力,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你說什么,人們不聽你的了,那制定的政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得不到響應、支持與執行。偉人提出的“為人民服務”觀點,曾經是如何的深得人心,焦裕祿、孔繁森那樣的干部,又是如何的受到人民愛戴。當“為人民服務”演變成了“為人民幣服務”,人們懷疑專家、領導者制定政策、調整政策的出發點時,就很危險了。那個叫囂“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人民說話”的官員,實際上是發自本心的靈魂拷問,黨和人民本來是魚水關系,而被某些人嚴重撕裂為對立關系,這不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嗎?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言猶在耳。我對房價下跌是持歡迎態度的,跌成白菜價也沒什么不好。當房子跌成白菜價時,無形中就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一座大山,這有什么不好呢?從此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房奴”了,人民就翻身得解放了。當然會有人為這樣的巨變痛不欲聲,甚至尋死覓活,但那也是這些人用錢買來的教訓。我是深恨那些“炒房客”的,他們把房價炒得虛高,幻想不勞而獲,目前的房地業蕭條是他們自釀的惡果。我始終認為,“房奴”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更談不上快樂與幸福。我呼吁大家都不做“房奴”,來世一遭不容易,自由自在毫無羈絆地度過一生不好嗎,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換一種活法,不再上資本的當,未嘗不是明智的選擇。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編發】,轉編自“良評”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