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發布。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并把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第一個聚焦點。
近期瀏覽頭條時,看到有位高級老師(今日頭條:般若子,2024-07-16 11:54·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高級教師)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了十大問題:
他在文章中說:
“黨中央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課題。希望哪位學者論述一下以下十大問題: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根本區別。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不會產生經濟危機,有沒有辦法解決經濟危機。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處理混合所有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發展的關系和矛盾。
五,國企混改會不會改變社會主義企業性質,會不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會不會導致腐敗分子和私人股東合手掏空企業。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七,如何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有制占有主導地位。
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民營企業家是不是資本家?他們與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有沒有區別?
九,兩極分化決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公決不是社會主義。
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勞資關系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勞資關系有何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如何保障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的利益。”
在前文,我們討論了一、二、三三個問題。承上文,本文將討論四、五、六三個問題。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處理混合所有制中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發展的關系和矛盾?
勞權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所有制與資產階級或資本主義所有制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它們所確定的生產主體和利益要求不同,因而也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因此兩種所有制是不能混合的。
當我們說到社會所有制時,并不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而是同時包括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投入方面的所有制。僅僅把所有制理解成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個重大誤區。
當我們考察一種社會所有制時,它首先涉及的主要問題是:這種所有制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誰?這種生產主體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了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之后,則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利益要求是什么?這種利益要求在管理上和分配上又具體表現為什么要求?
社會所有制,又稱為所有制關系,除了所有制本身之外,還包括與這種所有制特點相適應的權利制度。
根據以上四個要點,我們可以明確一種社會所有制的內容和形式:即某種社會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即為所有制的內容;與這種主體特點和利益要求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即為這種所有制的形式。
根據社會所有制的四個特點,我們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區別:
一,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的特點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非生產者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只能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來實現。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的特點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同時也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在同一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產權,而是勞動所有權或勞權。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是通過體現勞動所有權一一按勞分配、或者說是報酬勞動來實現的。
二,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這里的資產所有者是指那些雇傭了許多工人進行生產的資產主體;而這里的勞動所有者是指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基礎上的勞動主體。勞動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的區別是,勞動所有者按照勞動投入量的多少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勞動力所有者只是按市場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其勞動收入是作為工資,作為成本形式出現的。它與企業生產成果無關。甚至與生產成果在變化上呈反比關系。
三,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的要求。這種要求包括資產管理權和資產分配權。通俗地說,也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要求。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這種要求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兩個方面。通俗地說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要求。
四,與以上三個方面相對應,與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產權制度一一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勞權制度一一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從所有制角度看,其基本區別就是勞動者當家做和按勞分配與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區別。
社會所有制的四個基本要點又可以分為所有制關系和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方面,即前三個方面的內容構成社會所有制關系;后一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基本經濟制度。
本文討論了所有制的內容和形式問題,明確了所有制關系和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在這里,最重要的是認識和理解四組具有對應關系的基本范疇:
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資本主義所有制和社會主義所有制或社會主義公有制。
資產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
資產所有權或產權和勞動所有權或勞權。
產權制度和勞權制度。
最后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所有制關系與基本經濟制度之間,產權制度與私有制是相匹配的關系;勞權制度與公有制是相匹配的關系。這是社會所有制存在和發展具有規律性的要求。
社會主義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所有制無論在生產主體還是利益要求及其基本制度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即勞動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的區別;勞動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的區別,勞權制度與產權制度的區別。因此,不同的所有制是不能也不應該“混合”的。
五,國企混改會不會改變社會主義企業性質,會不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會不會導致腐敗分子和私人股東合手掏空企業。
首先,改革前的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從性質上來說并不是社會主義企業,以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實質上只是一種過渡經濟形式,即從資本主義社會或剝削社會到社會主義之間的一種過渡經濟模式。由于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蘇俄和中國等經濟落后的國家發生,這些國家由于經濟落后,因而在勞動階級奪取政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首先實現工業化,以形成生產力基礎。因此,在暴力革命勝利與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形成了一個以工業化為目標的過渡階級,與這種過渡階段相適應的生產模式,就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
其次,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初步實現工業化之后,形成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之后,過渡階段就必須發展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階段,因而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需要把作為過渡經濟模式的蘇聯模式轉變為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把蘇聯模式(產權制度+公有制)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勞權公有制模式(勞權制度+公有制)。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改革,本質上是這些國家在完成了初步化的工業化之后,把作為過渡階段的生產模式轉變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過程。改革的本來意義正在于此。國企改革和其它公有制企業的改革,這是這種改革的主要內容。
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看,主要的、核心的問題就是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從而能夠使國有企業或其它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形成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從而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環境。
改革前的國營企業的弊病,從企業與國家的相互關系看,國營企業存在著“國有國營、官辦官管”“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弊病。從企業內部來看,國營企業職工缺乏生產積極性,工作不上進,出工不出力;管理人員則官僚主義、瞎指揮相當普遍,以權謀私、化公為私等腐敗現象十分嚴重。而從總體上看,國營企業是“全民所有、全民負責,實際上是誰也不負責”。國營企業的諸多弊病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表現為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象“國有國營、官辦官管”“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等等現象都是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特征的東西;而國營企業內部的諸多弊病則表現為國營企業作為生產組織的性質特征。改革前的國有企業所以稱之為“國營企業”,就因為它是由國家來經營的。企業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企業生產的商品以什么的價格賣出去等等,這些都是由國家計劃來確定的,而不是由企業來決定的。同樣,企業生產的結果也是由國家來承擔的,企業取得的利潤,無論多少,都歸國家所有,職工和管理人員的工資同樣也是由國家計劃決定的。這種“國有國營的、職工拿工資,盈虧國家負”的企業模式,從一方面看表現為計劃經濟體制的特征,表現為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特點,而從另一方面看則表現為國營企業的生產組織的特性。
為什么國營企業缺乏活力呢?
首先是由國家經營的計劃體制決定的。由于計劃經濟體制規定了國營企業的一系列重大活動,從而使國營企業喪失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其次,從企業內部來看,國營企業所以缺乏活力,是由國家計劃規定的工資決定的。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是一種預定的收入形式。工資的多少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是沒有聯系的,甚至與職工本人勞動狀態也是沒有關系的。一般來說,你只要進了廠門,無論你是干多干少,還是干或不干,與工資的多少也是沒有關系的。既然是干多干少、干或不干都是同樣的收入,企業職工當然不會有生產積極性,這就使國營企業失去了不斷發展的動力,一個缺乏動力的企業怎會有活力呢?同樣的道理,由于大家都是拿的工資,當有人去損害企業利益時,職工,甚至管理人員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損失。因此,官僚主義、瞎指揮及以權謀私、化公為私等現象雖然危害國營企業,但卻沒有人來管閑事,這便是所謂的“全民所有、全民負責,實際上是誰也不負責”了。一個沒有生產主體負責的企業,沒有利益主體管事的企業,又怎么會有活力呢?
從以上的認識出發,國有企業改革理所當然地從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開始。而在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也的確是從調整這種關系開始的,“擴大企業自主權”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一個目標,其實質正是為了調整國家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然而,以上對國營企業的認識只是一種初步認識,只是一種表面性的認識。而從本質上看,國營企業存在的一系列弊病的根源在于產權制度與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矛盾,在于產權制度不適合國營企業的基本特點。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的形成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它要求勞動者當家作主;而產權制度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它卻否定了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這是國營企業“全民所有,全民負責,結果誰也不負責”的根源所在,也是國營企業“主體缺位”弊病的由來;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國營企業實際上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但是,產權制度所體現的卻是資產所有權。結果是能夠對國營企業負責的勞動者由于其利益要求得不到體現而處于消極應付狀態,而不存在的利益要求--即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卻得到了體現。這是國營企業缺乏動力和活力的根源所在;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使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排除了單個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形式出現,還是是集體方式出現,作為勞動所有者都是獨立的,因此,國營企業是可以作為獨立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但是,產權制度卻是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結果是,產權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國營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國家所有制本身又排除了國營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于是,國營企業失去了經濟實體的性質,只能作為一個沒有自己的生產主體,沒有獨立的、內部的價值運動,沒有自主管理權的生產組織存在和發展。這就是國企真正的弊病所在。
國企改革認識上的偏差、長期不能成功的原因、及改革的關鍵問題。
1,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目標與認識上的偏差。國營企業之所以存在諸多弊病,根源于產權制度不適合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因此,正確的改革方向應該是用適合國有企業基本特點的勞權制度取代與國有企業不相適應的產權制度。但是,我們的認識發生了重大偏差:在所謂的所有制形式必須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錯誤認識指導下,形成了“公有化程度太高太純,與生產力水平不適應”的錯誤認識。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是國有企業改革艱難曲折、長期不能成功的根源所在。在對國營企業弊病的認識上,人們不是把全民所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和建立其上的產權制度區分開來,而是把兩者作為一個不能分割的整體來對待;人們不是根據國有企業基本特點來考察產權制度功能和作用,而是把產權制度作為當然的企業制度來對待,這是導致認識偏差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把“所有制形式必須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錯誤理論當作基本原理來應用,則是導致認識偏差的基本原因。
2,國有企業改革為什么長期不能成功?從根本上來說,就因為我們未能認識到國有企業是一種新的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四十多年的國有企業改革過程,總起來說是從打破產權制度開始的。擴大企業自主權和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都是打破產權制度的改革。但是,我們只是打破產權制度,而沒有從根本上用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因此,在改革過程中我們事實上進行了相互矛盾的改革:一方面,由于打破產權制度,形成了職工與企業在經濟利益上的聯系,形成以滿足職工利益要求為核心的價值運動。這是促使國有企業轉變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在打破產權制度的同時又保留了產權制度,甚至在有些方面還強化了產權制度(例勞動合同制的推行和破產制度的實施等等),這又在客觀上保留了以國家為核心的價值運動。這是使國有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改革。這種相互矛盾的改革,使國有企業既不能作為規范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又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因此,改革中的國有企業成了一個不規范的經濟實體:一方面由于形成了職工與企業的經濟利益上的聯系而有了經濟實體的性質(國有企業出現盈虧變化就是具體體現--國有國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是不存在盈虧變化的),另一方面又不是規范的經濟實體(國有企業出現持久的大面積虧損說明它不是規范的經濟實體)。這就是改革中的國有企業越來越困難,出現持久大面積虧損的真正原因。后來,在擴大企業自主權和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失敗的情況下,國有企業改革又走上了強化和更新產權制度的道路,引用股份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是屬于更新產權制度的改革。改革前的“國有國營的、職工拿工資,盈虧國家負”的企業制度,本來就是產權制度,而所謂的股份制和現代企業制度也是產權制度,區別在于原來的產權制度是國家經營的產權制度,而現在的產權制度是企業經營的產權制度,但是,由于產權制度與國家所有制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這種改革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是不能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而且,由于國有企業本來就不存在產權主體,在國家經營條件下,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國營企業不會存在嚴重的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但在企業經營條件下,沒有生產主體的企業出現嚴重腐敗和大量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卻是必然的。推行這種改革的結果是什么呢?股份制的推行實際已經有了很長時間,但同樣不能使國有企業走出困境,于是,產權學派只剩下最后一招:在產權清晰的口號下放棄公有制。就這樣,國有企業在改革中不斷走向消亡。
國有企業改革為什么長期不能成功?主要的問題已經不是實踐創新問題,而是理論創新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沒有認識到國有企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實體,是一種新型企業,而只是用舊的經濟實體(生產資料實體)和舊的企業(產權企業)觀念來對待國有企業。從另一角度看,是因為我們沒有遵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原則,沒有認識國有企業基本特點,并從國有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來選擇和建立企業制度。
3,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問題是什么?就是要使國有企業能夠作為規范的經濟實體(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那么,規范的經濟實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1,要有明確的生產主體;2,要有規范的滿足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為核心的價值運動;3,與這種價值運動相適應的管理運動;4,與企業基本特點相適應的企業制度。更具體地說,由于國有企業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因此,要完成國有企業改革,并使國有企業處于正常發展狀態,就必須:1,從法律上確立勞動所有者的生產主體地位,即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2,形成以勞動所有權的滿足為核心的價值運動,即建立類似農業生產責任制那樣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補償消耗的、交給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同時建立相應的按勞分配制度--現代工分制制度,進行個人收入分配;3,形成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管理運動--建立職工大會,職工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來管理國有企業;4,建立由職工代表、管理人員及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組成的制度管理委員會,進行制度管理;5,建立與勞權企業相適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大體上說,采用以上一些改革步驟,就可以使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由此可見,從蘇聯模式或國營企業出發的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是必須采用勞權思路的改革,即用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取代原有的產權制度,從而使國有企業能夠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但是,實際上我國國企改革在擴權改革和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改革失敗后,卻走上了產權改革的道路。其中所謂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用股份制的改革,就是產權改革的具體內容。產權改革,實際上就是用新的產權制度形式取代原有的產權制度,本身并沒有性質的不同,這種所謂的改革并不能改變原有公有制企業存在的產權制度與公有制本身自相矛盾的基本狀況。而所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則是股份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做法。
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事實上就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確立勞動者生產主體地位、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利益要求。而且實際上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也的確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也的確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生產者的權利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差別。因此,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基本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制度,應該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在一個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者,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的企業,在公有制企業建立產權制度,就必然會出現主體缺位的弊病。而沒有明確的生產主體來行使相應的經營和管理企業的職能,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就會處于失效狀態,出現種種弊病是不可避免的。
當一個公有制企業或國有企業未能建立與它的性質和基本特點相適應的基本權利制度一一勞權制度的情況下,在改革過程中或企業經營生產過程中,出現化公為私、假公濟世等腐敗現象是不奇怪的。對于這方面的實例舉不勝舉。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與資本主義社會相比,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沒有消滅生活消費的個體性特點。因此,社會主義所有制就表現為一方面作為勞動力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生活消費依然是個體性的,另一方面,生產資料是公共所有的。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市場經濟性質呢?
原因就在于勞動者是以生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此,勞動者不論是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在勞動所有方面它都具有獨立性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的獨立性,決定了公有制企業可以也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決定于公有制企業必須以勞動者為主體“自主經營”,并在公有資產保值的前提下“收支處理”。既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企業,是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那么,社會主義經濟仍然具有市場經濟的特性是理所當然的。
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公共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譬如國有資產,生產資料就具有國家范圍內的整體性;譬如隊辦企業,那應有大隊范圍內的整體性。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決定了公有的生產資料,可以按照社會需要進行分配和按效益流動。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性的特點所在。從這個特點來說,從這一方面來說,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這沒有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相比于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優勢之一,利用這種整體性優勢,從而使公有資產的分布與社會需要經常處于一致狀態,這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優勢所在。
在《資本論》第一巻,馬克思談到勞動時間時,他說,“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著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這就是說,第一,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是以勞動時間的有計劃分配為基礎的;第二,社會主義經濟的計劃是以按勞分配為基礎的。而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詳細說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而這種分配模式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模式。
生產資料由國家建立不同層次的國有或公有資產管理局負責管理,勞動者按照生產需要組成勞動集體,在優先保證生產資料價值補償的基礎上利用國有資產進行生產。國有資產管理包括保值管理、流動管理、增值管理和投資管理四個方面。所謂保值管理就是國資局根據市場情況確定企業國有資產的價值水平,并通過確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對企業分配過程的監督使國有資產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處于保值狀態;流動管理是國資局使國有資產向經營良好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流動,使國有資產處于最佳利用狀態,形成國有資產流動、增值、再流動、再增值的良性循環;投資管理是使國有資產的整體分布狀態經常與社會需要相一致,使國有資產在總體上處于有效利用狀態;國有資產的增值管理就是由國資局來管理通過公共需要項目扣除的、作為擴大再生產部分的價值量,并通過國有資產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動,使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處于相互滿足、互相促進的一致狀態,使國有資產不斷增值。工分制企業在職工大會和職工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在優先滿足生產資料價值補償的前提下利用國有資產自主經營,在分配上按照先補償(生產資料消耗),后扣除(包括擴大再生產追加在內的各種公共需要項目),再進行個人消費品即勞動收入的分解。在這里,勞動收入是作為企業生產成果、以余額形式出現的,勞動收入的波動反映著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市場變化,并可以有效地引起勞動者調節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行為,而所謂的自負盈虧問題則由于按勞分配的實現自然消失(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企業是不存在虧損問題的),企業經營狀況表現為勞動收入的自然波動,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承受企業生產結果,并通過職工大會和職工管理委員會的管理體制調節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商品生產由市場調節,生產資料按需分配,企業(由勞動者)自主經營,生活資料按勞分配,成本優先保證,職工多勞多得。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一“國有勞營工分制”的運行模式,既是宏觀模式,又是微觀模式。
【文/鐘建民,紅歌會網專欄作者。原載個人公眾號:鐘建民的理論思考?!?/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