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搜狐》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有人覺得現在社會腐敗官員多,但是告訴你腐敗官員什么時代都有》,署名是是(“南書說歷史”20240903)。 在網上說前三十年也有腐敗的文章其實有很多,但這篇署名“南書說歷史”的文章卻是最近發表的,于是,本人忍不住要與其論道論道一番。
作者一開始便說道:“現代社會有些人覺得社會風氣不好,腐敗現象多了、腐敗官員多,社會上不正之風也多,但是我告訴你:這種事情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只不過以前信息不發達、沒有報道出來而已,特別是貪污受賄的官員不是現在就有、而是從古至今都有,而且在古代、有的朝代更多,只不過那個時候信息不發達,沒有報道出來,所以很多普通百姓不知道而已”。
作者這段話說的是真實的實情。辯證唯物主義者都認為:社會,是一個矛盾總體,就是說,整個社會是由無數矛盾組成的,腐敗,是其中的一對矛盾,它是由腐敗與反腐敗兩個方面組成的。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必然會有腐敗存在,因為有階級就會差別,有差別就會有人千方百計利用合法的或不合法的手段占有其他人的利益。那些利用不合法手段侵占他人利益的行為,就是腐敗行為。如果對這種腐敗行為不加控制,就會愈演愈烈,在古代,常常發展為貪官遍地,無官不貪的地步。其實,這些歷史狀況,現在的老百姓都是知道的,很多關于古代貪官的笑話普通百姓都耳熟能詳。因此這一點不需要作者來提醒廣大百姓。
作者繼續說道:“就比方說我們國家建國以后,我國也出現了很多貪污腐敗的現象,比方說劉青山、張子善因為貪污等罪行被判死刑等等”。
前面說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有階級的社會中,貪腐也是必然存在的。新中國不是在真空中建立的,而是在舊社會的基礎上通過革命脫胎而來的,因此,她必然帶有舊社會的痕跡,腐敗現象也就是舊社會帶來的痕跡。一些舊社會的殘余勢力,不斷地侵蝕我們黨的機體。再加上黨內一部分不堅定分子的墮落,前三十年存在腐敗現象就不足為奇了。但我們很早就發現了腐敗現象的存在,并清醒的認識到腐敗的嚴重危害性,并發動了一系列的運動,如三反五反,四清,文革等運動。一系列運動的開展,將腐敗限制在了最低程度。就說劉青山,張子善吧,他們的問題一出現,中央很快就發現,并采取了果斷措施,將他們二人判處死刑,殺了一個劉青山、張子善,挽救了千千萬萬個劉青山、張子善。有些人抓住劉青山、張子善問題,大肆攻擊前三十年,說前三十年同樣腐敗,這真是顛倒是非。能夠及時發現腐敗問題,并立即處理,立即解決問題,這正是社會清明的體現,難道不是嗎?
毛主席的偉大,不僅在于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家人,在廉潔奉公、大公無私方面,為全國做出了光輝的榜樣,而且總是能夠在別人還沒有察覺,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超前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毛主席曾經說過:“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在革命勝利前夕,毛主席還形象地把勝利后進城比作趕考,看我們的考試能不能及格。正是由于毛主席的不斷的提醒和警告,并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有力措施,才使得前三十年始終保持了古今中外未曾有過的清明時代。
作者繼續說道:“現代社會信息發達,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家家都有電視,在這種信息發達的情況下,有一例貪污腐敗的案件、就可能全國人民都知道,所以現在社會不是腐敗現象多了、貪官多了,而是信息發達了、人民知道的多了”。
確實,現在的信息比前三十年要發達得多。但是,現在腐敗多,腐敗嚴重,是因為信息發達,人民知道的多嗎?前三十年腐敗少、腐敗輕微,是因為那時信息不發達,人民知道的少嗎?你首先要搞清楚腐敗出現的分界線在什么時候。作者你經歷過前三十年嗎?本人是經歷過前后兩個時代的。不錯,前三十年的信息是遠遠趕不上后四十年的,但差距主要是在信息傳遞的速度上。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機,一有消息靠的是人們口口相傳,因此信息就不能及時傳遞到各地,就會出現信息滯后現象。但那時仍然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在各地流傳,因為總有人員在各地流動。這些流動的人員主要是:出差的干部、遠地讀書的學生、回家探親的干部、工人、赴遠地探親的農民。那南來北往的火車、汽車,不僅承載著旅客旅行,也承載著各種信息傳往各地。在古代,則有官差驛站、商人經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文人游歷、游僧化緣等。信息,像無形的風,吹向世界各地,天涯海角。從古到今,世人就是這樣傳遞信息。為什么山頭嶺角、深山野林的人,都知道三皇五帝、堯舜禹、老子孔子、孔明岳飛等故事。像饑民逃難、農民起義、朝代更替,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誰是大貪官、奸臣當道、民不聊生這些消息普通百姓一般都知道得不少。傳遞信息,是人們交往的心理需要,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信息交往,談天談地,是人們生存的本能,我們不能想象沒有信息交往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到了前三十年,人民的生活已開始進入現代化,汽車火車、廣播電臺、郵局電報、報紙雜志、收音機等。雖然那時信息仍有滯后現象,但到一定時候,仍然會傳遍各地。例如作者提到的劉青山、張子善,本人在60年代讀中學時就知道,那是老師講課時講到的。相信那時凡是讀過初中以上的都知道吧。因此,作者知道的腐敗信息,我們這些經過了前三十年的人也都知道,因此怎么能說前三十年信息不靈呢?
前三十年,人們確實很少議論腐敗問題,因為那時人們腦子里根本就沒有腐敗的概念。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量和質的問題,事物的變化也是由量變到質變。事物的變化,開始是量變,而且量變較輕微時,人們感覺不到。比如前三十年,雖然也有腐敗,但很輕微,主要表現在請客送禮。這樣的情況在農村稍多一些,人情世故很難完全避免。城市里要少一些,因為城市單位的紀律要嚴得多,一旦被人檢舉,是會受到處分的。還有就是財務人員做假賬貪污,這主要出現在下面基層,因為高層干部是不直接管財務賬的。實際上,那時做假帳貪污的現象也越來越少,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將財務人員都整怕了。但凡一個新財務人員上任,其親屬總是告誡他,你的賬可要搞準搞清,否則,運動來了你會脫層皮。那時的大隊干部、生產隊干部雖然也有腐敗現象,但都很少很輕微。至于什么大隊干部將招干、招工、社辦企業工作人員的指標給自己的親屬,這并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即使有也并不多,因為有廣大社員的眼睛在盯著呢,那些大隊干部不得不有所顧忌。不要忘了那時實行的是群眾路線,群眾的監督作用是在發揮作用的,也就是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人說:“那時候窮,干部沒有什么可貪的”,這話說得實在是太離譜,再窮的社會,都有海量的財富,窮廟還有富方丈呢!清朝可不比前三十年財富多吧,可和珅卻富可敵國。不是那時候沒有什么可貪的,而是那時候根本就不敢貪、不想貪、不能貪。那時候的社會管理是古今中外所沒有的高效:領袖的首先帶頭嚴于律己,紀律的嚴格執行,運動的經常實施,思想政治工作的經常開展等。還有一點大家千萬別忘了,那時黨的基本路線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反腐敗,就是開展階級斗爭的一個具體方面。這些方方面面的綜合實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合力,能夠掃滅一切腐敗的苗頭,在這樣的形勢下,難道還能掀得起任何腐敗的大風大浪嗎?
后四十年,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們普遍比前三十年要富裕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在腐敗方面也確實要嚴重得多,腐敗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不僅具有多發性,而且數量特別巨大,動額上億,幾十億、幾百億。除了上面公布的大量被查處腐敗官員的名單,和民間大量流傳的腐敗現象外,我們親眼看到和親身經歷的腐敗又有多少?例如司法腐敗,在處理交通事故時,交警大多都是看當事雙方誰的背景更大,背景大的有理,背景小的承擔事故責任。就說本人吧,本人曾經歷了一次醫療事故,某醫院不顧本人的生死,造成了一次嚴重的醫療傷害事件。在這次醫療事故中,責任歸屬本來是十分明確的,醫院是要負完全責任的,可是在處理中,市醫學會和省醫學會都作出了本人自己負主要責任的鑒定結論。不得已起訴到一法院,法官又偏向醫方,準備維持醫學會的鑒定結論,本人拿出鐵的事實,徹底駁倒醫方,醫方啞口無言。這時法官竟當庭失態,可見法官不是一個公正的法官。這樣不公正的官司事件在本地就聽到過很多。法官判案顛倒是非黑白,這在前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本人也沒想到自己會親身遇上這么一場不公正的官司。
在清廉與腐敗的問題上,兩相比較起來,前三十年與后四十年簡直是兩重天,是根本無法比較的,因為那是量和質的區別。廣大老百姓說前三十年是風清氣正,是完全符合實際的,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因為這是與后四十年相比較得出來的。某些人企圖否定前三十年,說前三十年同樣腐敗,那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們就是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說不出前三十年腐敗的多少事。一籮筐稻谷,混雜了幾粒稗子,有人硬說這不是一籮筐稻谷,而是一籮筐稗子,這睜著眼睛說的瞎話誰會相信呢?人民,心里有一桿秤!
好在黨中央早已發現了現在腐敗的嚴重性與危害性,下了很大的力氣清除腐敗,并提出了“重拾民心”和“反腐永遠在路上”的口號,這給了廣大人民群眾極大的信心和希望。而極少數人在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反其道而行之,大談特談前三十年也有腐敗,甚至有人還說比現在更腐敗,是有著險惡目的的,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阻止反腐敗的進行。
【文/黃澤元,本文為作者投稿紅歌會網的原創稿件】